科学“宅”在家,让大人和孩子惊艳的 10个小实验

科普2015-04-08尖叫童年


尖叫童年美文匣子

新知 | 玩乐 | 绘本 | 科普 | 画画 | 英语


尖叫细语:精密的实验器材只在学校的实验室里有,一大堆实验材料太难找齐,复杂的实验步骤总参不透,深奥的科学道理最终只能死记硬背……其实,科学就在身边,和生活息息相关,科学就“宅”在每个家里!在每天的亲子时光里,就能让大人和孩子惊喜地动起来!


No1:没有冰箱也能保存食物


材料:

陶花盆2只(一大一小)、泥土、水、包袱、塑料瓶、冰块


步骤:


① 在大花盆底部铺上一层厚1厘米左右的泥土,然后在上面放一个小花盆。

② 用泥土把大花盆与小花盆之间的空隙填满。

③ 在泥土中倒入足够多的水,使泥土均匀地湿透。

④ 把装有冰块的塑料瓶放在小花盆中。

⑤ 用潮湿的包袱把花盆盖严。1小时后看一看冰块融化了多少,并与没有填充泥土的花盆中冰块的融化情况进行比较。


原理:

在花盆中装满泥土,花盆壁就会变厚,这样就能更好地保护冰块少受周围热量的影响。浇入花盆中的水也起到了防止冰块融化的作用。水在蒸发变成水蒸气的时候会吸收周围的热量,花盆周围的温度就会相应地降低。


get√ 夏天的时候在脖子上搭一条湿毛巾来降温也是相同的道理哦。在缺乏电力的尼日利亚乡村,人们就把巨大的缸当成冰箱使用。据说用这样的缸来保存食物,在常温中放置两三天就会腐烂的西红柿可以保存将近20天的时间呢。



No2:巧分谷物


材料:

小米、大米、红豆、透明塑料杯2只、锥子、碟子


步骤:







① 在第一个塑料杯的杯底用锥子扎几个比大米粒小、比小米粒大一点儿的孔。

② 在第二个塑料杯的杯底扎几个比红豆粒小、比大米粒大的孔。

③ 在第一个杯子里放入混有小米、大米、红豆的混合物,然后盖上盖子。

④ 在碟子上面摇晃杯子。小米马上就被分离出来了!

⑤ 把剩下的大米和红豆的混合物放入第二个杯子里摇晃。这样就可以分离出大米!

⑥ 最后,杯子里只剩下了红豆。因为红豆比米粒大,所以无法通过杯底的孔!


原理:

小米、大米和红豆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大小不同。我们在这个分离谷物混合物的实验中,就是利用了它们颗粒大小不同的差异。我们制作的两个筛子,一个孔的大小大于小米粒、小于大米粒,这样小米粒就能被分离出来;另一个孔的大小大于大米粒、小于红豆粒,这样大米粒又能被分离出来。只需要变换筛子的孔的大小,就可以马上分离出小米、大米和红豆。


get√ 利用筛子这种原理的例子还有哪些呢?夏季,凉爽的风可以进来,而蚊子等害虫无法进入的蚊帐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还有,渔夫为了不抓小鱼、只抓大鱼而调节鱼网网眼的大小也利用了筛子的原理。



No3:水珠为什么圆圆的


材料:

玻璃杯2只、水、别针多个


步骤:

① 在水杯中放入5个别针。

② 放入10个别针。

③ 放入20个别针。

④ 放入24个别针。水面鼓得很高了,好像马上要溢出来一样。

⑤ 刚放入第25个别针,水就溢出来了。


原理:

液体分子之间有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拉扯的力量,但是位于液体表面的分子之间只有向旁边以及向下拉扯的力量。像这样作用在液体表面的力量叫作表面张力。因为表面张力的存在,液体会倾向于变成像球一样的圆形。


get√ 水珠之所以是圆形的,草叶上的露珠之所以是圆形的,原来都是因为表面张力的作用啊。



No4:蛋壳去哪儿了


材料:

生鸡蛋1个、食醋、玻璃杯1只、油性颜料


步骤:

① 用油性颜料在生鸡蛋的蛋壳上画画儿,然后将鸡蛋浸泡到食醋中。

② 鸡蛋上不断有气泡冒出,蛋壳上的画儿在渐渐消失。

③ 鸡蛋膨胀,变得比原来大多了。

④ 从玻璃杯中拿出鸡蛋,用水清洗后会发现,蛋壳全都消失不见了。


原理:

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它很容易被酸性物质溶解掉。因此,看似坚硬的蛋壳遇到食醋后,就变得一点儿招架之力都没有了,最后只剩下包裹着蛋清的薄膜。在蛋壳溶解的过程中不断冒出的气泡,是二氧化碳气体。


get√ 大理石建筑容易被酸雨腐蚀也是相同的原理哦。大理石的主要成分也是碳酸钙,它会被呈酸性的雨水慢慢地溶解掉。希腊雅典的帕特农神庙就是遭到酸雨破坏的典型例子。



No5:跟豆腐捉迷藏


材料:

下水道清洗剂、豆腐块、玻璃碗


步骤:

① 在装有下水道清洗剂的玻璃碗中放入一块豆腐。

② 过了5小时左右,豆腐变小了。

③ 一天后,豆腐全部化掉了。


原理:

香皂、洗洁精、玻璃清洁剂、下水道清洗剂等都是碱性物质,它们具有溶解蛋白质的性质。属于强碱性物质的下水道清洗剂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钠。因此,将豆腐在下水道清洗剂中浸泡一天后,由蛋白质成分构成的豆腐就全部被溶解掉了。


get√ 头发堵塞下水道的时候,通常要洒上下水道清洗剂,也是同样的道理哦。下水道清洗剂会把头发的主要成分蛋白质溶解掉,从而达到疏通下水道的目的。



No6:自制小火山


材料:

食醋、发酵粉、红色食用色素、托盘、面团、果汁瓶1个、玻璃杯1只、勺子、水


步骤:

① 在果汁瓶中倒入半瓶水,然后放入一勺发酵粉,并搅拌均匀。

② 在托盘的中间放上果汁瓶,把除了瓶口之外的部分都裹上面团,堆成山的样子。

③ 在玻璃杯中倒入食醋,再放入一勺红色食用色素,并搅拌均匀。

④ 在装有发酵粉的果汁瓶中倒入红色食醋。

⑤ 在发酵粉中倒入食醋的瞬间,红色溶液像火山岩浆一样开始往外冒。


原理:

火山实验利用的是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相遇生成中性的水的中和反应。食醋是由醋酸构成的酸性物质,发酵粉是由碳酸氢钠构成的弱碱性物质。食醋和发酵粉相遇时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会让红色的食醋冒出瓶外。因此,在装有发酵粉的果汁瓶中倒入食醋的瞬间,从瓶口源源不断地冒出了红色溶液,看起来就像火山喷出岩浆一样。


get√ 生活中有很多利用中和反应的例子呢。比如,为了消除属于碱性的鱼的腥味,人们会在做鱼的时候洒上一点柠檬汁;为了中和属于酸性的昆虫的毒,人们会在被昆虫噬咬处涂抹属于碱性的氨水,等等。


No7:万花筒里有一万种风景


材料:

镜片3个、橡皮筋2根、彩纸或玻璃纸、保鲜膜、剪刀



步骤:

① 准备3个镜片。要保证镜子的反射面没有污垢和划痕。

② 把3个镜子的反射面朝内握在一起,然后用橡皮筋绑住上下两端,固定形状。

③ 用保鲜膜封住其中一端,然后把剪碎的玻璃纸或彩纸从另一端放入筒内。


原理:

就像人走路的时候遇到障碍物会改变方向一样,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许多其他物体的表面时也会改变方向,发生反射。万花筒就是巧妙地利用了光的这种性质制作而成的。万花筒的筒身边缘部分每两面镜子之间的角度为60度,在此状态下,镜子的各个面互相映照,包括里面的彩纸,一共会形成6个像。这6个像再次映在镜子上就会再次形成像,就是以这种形式,在镜子的连续反射下,形成成千上万个像。因此,放在万花筒里的玻璃纸或彩纸稍微一动,就如同成千上万个像在移动,出现梦幻般的景象。


get√ 利用光的反射还能用CD盒画画儿呢!



No8:神奇的魔法手套


材料:

手套、磁铁、别针多个


步骤:

① 先把一块磁铁放在手掌上,然后戴上手套,并把手掌朝下慢慢靠近别针。最上面的一个别针先竖了起来。

② 其他的别针也开始粘到磁铁上。

③ 别针接连不断地粘到磁铁上。


原理:

在磁铁和铁制品之间即使存在其他物体,磁力还是能起到作用。磁力起作用的空间就叫作磁场。别针进入磁场之后,即使与磁铁隔着一段距离,也会被吸引到磁铁的方向。当磁铁的磁力越大时,磁场的范围也就越大。



No9:捏个娃娃脸


材料:

黏土、水、压蒜器


步骤:

① 用两手揉捏黏土,这样才容易捏出头部。

② 将黏土捏成圆形,制作头部。

③ 捏出眉毛、鼻子、耳朵和嘴巴,并把它们粘到头部。


原理:

没有水分,土壤不会粘在一起。如果在土壤中加入水再用手揉捏,土壤就会变得更有黏性,而且容易捏成团。在揉黏土的时候要洒一点儿水也是这个原因。土壤的颗粒越小,越容易粘在一起,也更容易吸收水分。土壤揉捏得越久,就越容易粘在一起。这是因为揉捏的时间越长,土壤颗粒之间的空气就会流失得越多,土壤就越容易被捏成团。


get√ 用加入适当的水揉捏而成的土壤制作出的作品,都能长时间保持形状。因此,只要有黏性的土,不管是娃娃脸、长长的头发还是小汽车,我们都能捏出来哦。


No10:面包长霉了


材料:

面包片4片、白糖水、洗涤剂、盐水、食用醋、有盖子的容器4个、放大镜、塑料手套


步骤:

① 将面包片放入容器中,用毛笔沾上各种液体涂到面包片上。

② 将容器的盖子盖紧,使空气无法进入。

③ 为了不搞混哪片面包上涂了什么液体,可以写好相应的标签贴到容器上,然后将容器放到阴暗的地方。


原理:

面包上长出了各种颜色的霉,其中涂上食用醋的面包只长了很少的霉。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蒸发的食用醋中含有酸性成分,这些酸性成分被盖子封存在容器里未能散发到空气中,而酸性成分具有杀菌的作用。霉是由像线一样的菌丝体组成的,一个菌丝体就是一个霉。霉非常小,我们根本无法用肉眼看到。但是,如果很多的霉聚在一起形成大的

尖叫童年
关注微信,第一时间获得新知